[直击一线]抗疫战场上的辎重部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0-02-27 15:19 [直击一线]抗疫战场上的辎重部队,放射科医生:精准诊断,当好抗疫“侦察兵”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打赢这场阻击战,离不开在一线阵地拼搏的医护人员。可有这样一群人却鲜为人知,他们就是“抗疫战场上的辎重部队”----放射科,他们坚守在厚重的防辐射门内,默默无闻;他们素来被称为医生的“眼睛”,临床的“路标”,他们是竹溪县人民医院太和医疗集团竹溪分院放射科团队。 胸部影像学检查作为此次肺炎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放射科成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一线科室,列队疫情防控最前沿。面对疫情,竹溪县人民医院太和医疗集团竹溪分院放射科全体医务人员积极请战,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不忘初心、践行使命,诠释着医者的坚守与担当。 “火眼金睛”筑起疫情筛查第一道网 在疫情面前,竹溪县人民医院太和医疗集团竹溪分院放射科在院党总支和院务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冠肺炎战役“司令官”院长郑翔教授的亲自排兵布阵下,选派精干力量,科主任即时传达、执行“战时命令”,完善检查流程,尽最大能力满足疫情筛查需求。技术组、诊断组24小时在岗,保证患者1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对每位需要筛查的患者,安排专人负责影像图像浏览,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报告医院发热门诊,同时会同医院专家组,启动三级会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面对成千上万的影像图片,影像医生们腰酸了、腿麻了、眼睛涩了,仍然坚持,精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像异常信息,力争做到精准鉴别、精准诊断。中午和夜班还要面对大量急诊患者,没时间就餐,没时间就寝,常常是整夜不眠。 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率,按照“战时司令部”统一安排,放射科在科主任刘治兵带领下,迅速成立了放射科会诊队。专家组由科室中层干部及副主任医师组成,负责全院新冠肺炎会诊,24小时会诊。 面对一种新型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诊断标准、诊断要点以及诊断报告撰写等,都是放射科需要面临的新问题。放射科胸部亚专业临时三人团【黄增超(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副主任医师)、刘治兵、郭国梅、袁园、刘贤权】,除了完成常规会诊外,积极查阅资料,分析院内已经确诊的病例,总结了一份冠状病毒肺部影像识别及报告书写规范,在全院分享。此举,在疫情初期病例较少时,明显提高了诊断效率。 从识别病毒到防护病毒,放射科专家们严阵以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努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疫情爆发初期,防护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只有口罩和帽子防护,一件防护服用酒精消毒后紫外线再消毒反复穿。他们就深入发热门诊跟当班医生沟通,以最快的速度甄别新冠状肺炎患者。门诊地方不够,专家组就冒着寒风刺骨,在室外向病人家属了解病情。“并不觉得冷,只想着能尽量快速准确诊断,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专家组成员刘贤权说。 在放射科医护技的共同努力下,竹溪县新冠肺炎三个临时救治区(一个隔离红区、两个留观区)共排查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890例次,影像筛查与核酸检测阳性率达到80%以上,为临床区分诊治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像依据。同时,会诊中心还为15个乡镇医院审核DR5000余人次,从中筛查出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团结一心 众志成城 迎战疫情 1月21日,农历二十七,千家万户已经在置备年货迎接新春,放射科工作群里有一条信息格外突出。放射科科主任刘治兵第一时间传达了医院指令和部署,呼吁全科人员特别是党员,为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坚守抗疫一线。 “平时我们是辅助科室,可现在疫情需要的是筛查,我们义无反顾成为了前线。”作为疫情筛查的第一道网,放射科是感染风险最大的科室之一。他们要与疑似患者近距离接触,检查人员要实行严格的自我防护。严峻的形势面前,刘治兵曾有过一丝担忧,有几个不是城关同事已经回家、24小时连轴转、全副武装的高压工作状态,他担心人员组织不过来。但很快,这丝担忧就烟消云散了。 “我在”“我随叫随到”“我先来”。周锴、郭国梅、杨澳洲、梅乐……全科人员积极响应,入党积极分子带头请战,还有人主动请缨,申请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现在是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对家人的爱是小爱,对社会的爱才是大爱,我们医护人员是抗击病毒的最后防线,面对疫情,我只能舍弃小爱,坚守心中的大爱!”放射科技术组组员、入党积极分子周锴说。抗疫期间,组织、协调、调度,哪里情况紧急,哪里就能看到这个一米八零,九零后小帅哥的身影。 身处南山里的成员,天宝乡的周伟提前结束假期,也即刻动身返程,因封城封村封路,在道路封闭交通不畅的情况下,他只好徒步行走,他一路求助,一路辗转,在途中遇到转运病人的乡镇卫生院120才得搭上“便车”。终于在腊月二十九(1月23日)回到工作岗位上。 有人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有人取消旅游,有人从千里之外的家乡赶来……大家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共同奔向同一个目的地——疫情防控第一线。 勇往直前不让发热病人多等一分钟 疫情出现伊始,放射科在医院的新冠肺炎战役“司令官”院长郑翔统一部署下迅速行动。为减少交叉感染,科室制订完善了发热患者影像检查流程,将CT检查室,作为独立单元,开通专门通道,严格执行,三区两通道,专门为发热患者进行影像检查。 “这样一来,整个检查流程就成为了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了发热患者在院内其他地方走动和滞留的时间,为防止交叉感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刘治兵介绍。 “请当班的同志赶快来我这里领今天的防护用品”。每天早上八点及下午两点,听到工作群传来郭国梅主治医师熟悉的声音,当班的同志就像吃了定心丸。 CT室工作人员需要在厚厚的防护服下,直接面对发热患者,为每位检查者登记,然后摆体位,进行扫描检查;送走患者后,还要投入到消杀工作中,防止交叉感染。防护服不透气,一整套流程下来,他们往往满身是汗,对生理和心理都是考验。 随着发热病人持续增加,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筛查峰值出现在腊月二十九。当晚9时40分,放射科工作群里闪出一则紧急通知:“夜班需要支援,有没有同事能马上赶过来?” 这时,还有50多名未检查,50余名排队未登记的患者。 “我离得近”“我二十分钟可以赶到”“我也可以过来”……很快,郭国梅、胡涛、梅乐、周锴4位并没有被安排在夜班一线值守的医师技师都赶到了科室。大家挑灯夜战,午夜12时,大家完成艰巨任务,为所有发热患者完善了CT检查,才终于松了口气。 以黑白图片为疾病的侦察手段,用专业技术构筑安全防线。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正因为有这么一群执着的医者,我们才有信心能等到阴霾散去、春暖花开。 辎重部队队员合影 |